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象山書院講座:從玉衡宮之演變談文武二聖之崇拜  講師:黃鼎松

1
象山書院講座  講師:黃鼎松 102.10.26
從玉衡宮之演變談文武二聖之崇拜
壹、玉衡宮史略
一、坐落頭屋鄉象山村,始創於明治34 年(1901),原址在今象山孔廟
現址,原稱大洞堂。
二、初創時由鄉紳湯阿統、彭華真等多人發起,至新竹飛鳳山代勸堂三
恩主分香刈火到此結蘆朝拜,並開堂濟世,庇佑地方。
三、創設後,開辦學堂,時稱「漢學院」。招收地方子弟,施以漢學教
育,一以弘揚地方文教,一以延續漢學薪火。約在民國70 年代後,
始稱「象山漢學書院」。
四、大洞堂於民國41 年(1952),鳩工興建竣工,以至聖先師為主神,
同祀三恩主,改稱「孔子廟」。
五、日治末期,日人實施「皇民化」政策,抑道揚佛,大洞堂為免受波
及,以「觀音宮」為廟名,向日人政府登錄,一直到民國63 年(1974)
始以「玉衡宮」為名登記。
六、民國60 年地方信眾在原殿宇後方籌資興建通明大殿,於民國64 年
落成,奉祀玉皇、三恩主、觀音、老子等神祇,稱「玉衡宮」。至
聖先師則留祀原殿內,以維儒、道二門獨立奉祀,兩宮殿事務,均
由玉衡宮管理委員會統籌辦理。
七、玉衡宮管理委員會,近年對孔子廟殿之改建及象山書院之經營,不
遺餘力,深獲客委會支持與肯定。象山書院為「全國書院聯誼會」
成員之一,因辦理成效著卓,於民國100 年獲省府頒獎鼓勵。



貳、文武二聖的封號
一、文聖孔子(西元前552~479)
(一)東周魯哀公:尼父
(二)唐太宗:先師、先聖、宣父
(三)宋真宗:至聖文宣王
(四)元成宗:大成至聖文宣王
(五)明世宗:至聖先師
(六)清順治2 年:大成至聖文宣王
2
(七)清順治14 年:至聖先師
(八)民國24 年:大成至聖先師
二、武聖關公(西元160~219)
(一)宋徽宗:封「忠惠公」再封「崇寧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及
「義勇武安王」。
(二)元文宗:封「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三)明神宗:封「單刀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四)清高宗:封「山西關夫子」。
(五)清德宗:封「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顯威護國保民精誠翊綏靖讚宣德
關聖大帝」共26 字,中國乾神封號最長。
叁、關羽的生平
一、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生於河東解縣寶地裏下馮村,即今山
西省運城市常平村。19 歲時仗義殺害地方惡霸,開始浪跡天涯。
二、184 年(25 歲)與張飛投奔在琢郡聚集兵馬抵抗黃巾的劉備,三人
關係密切,「寢則同床,恩若兄弟」,生死同心,力圖匡扶衰朽的漢
室。
三、關羽追隨劉備,一生忠肝義膽,不離不棄,令人欽佩,史學家對他
的為人,雖有些評論,惟無損於他「對國以終,對友以義、作戰以
勇」的形象。
四、214 年(55 歲)受命鎮守荊州,曾經「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惟在
曹吳夾擊下於219 年(60 歲‧一說58 歲)敗走麥城,遇害,壯別
人間。
五、三國志作者陳壽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
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
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肆、關公的崇祀
一、關羽遇害後,由生前的「萬世人傑」上升為「至高聖神」,發展到
現在,祭祀廟宇遍及海內外,處處信徒「仰之如明月」。
二、民間對關羽的崇祀,受「三國演義」小說的影響匪鮮,羅貫中描述
關羽,從桃園結義、千里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到溫酒斬華雄、劈
顏良、誅文醜,三江口保駕、義釋黃忠、單刀赴會、刮骨療毒、敗
走麥城、玉泉山顯聖,無不栩栩如生,關羽的忠義形象,深入人心。
3
三、中國四大關廟
(一)常平關聖家廟:山西運城市常平鄉,關羽故居。
(二)解州關帝廟:山西省解州,為海內外規模最大,格局最完整之關
廟,號稱「武廟之祖」。
(三)當陽關陵:湖北省當陽縣,據說為埋葬關羽身軀。
(四)洛陽關林:河南洛陽,埋葬關羽頭顱。民間傳說關羽「頭枕洛陽,
身臥當陽,魂在山西」。
四、皈依佛法
(一)隋文帝開皇12 年(592),天臺宗創始人智顗往荊楚傳法,創建玉
泉寺,後世以關羽皈依佛法事,即附跡於此。
(二)唐高宗儀鳳年間(676~679),禪宗北派六祖神秀依附玉泉寺,創
見度門寺,後世以關羽為護法伽藍,既始於此。
五、關公儒家化:始於康熙,定型於雍正,完成於咸豐。
(一)「大清會典」記載,康熙58 年(1719)賜關世後裔襲五經博士,
正式列入儒家之林。
(二)雍正3 年(1725),敕封關公曾祖為光昭公,祖為裕昌公,父為成
忠公,神牌安奉於關廟後殿,此為關公列入符合儒家規範之國家
祭祀主神的開始。
(三)咸豐3 年(1853),將關帝晉升為中祀,然祭禮與祭孔規格全然相
同,自此武廟與文廟並列。
伍、苗栗縣的關公信仰
一、苗栗縣寺廟共356 座,其中以關聖帝君(含三恩主)為主神者佔50
座。
二、苗栗縣關廟,依設廟緣起,大別為兩大類:一為地方拓殖守護神,
有9 座;二為與鸞堂有關,扶鸞勸化濟世者有41 座。
苗栗縣三恩主信仰一覽表
鄉鎮市 寺廟名稱 創 建 年 代 創廟緣由 原先堂(宮)名及附記
苗栗市
玉清宮 明治39(1906) 自設鸞堂 舉善乾化堂
聖帝廟 光緒18(1892) 代勸堂過火昭明堂
五文昌廟 明治33(1900) 代勸堂分火濟善堂
五福宮 明治35(1902) 自設鸞堂 通善堂
頭份鎮
鑒化堂 明治33(1900) 寶山宣化堂分火感化堂
宣化堂 明治37(1904) 自設鸞堂
仁忠堂 民國42(1953) 自設鸞堂
4
勸善堂 大正12(1923) 獅山勸化堂分火
通霄鎮
東龍宮 民國62(1973) 自設鸞堂
通天宮 民國77(1988) 自設鸞堂
卓蘭鎮 朝南宮 大正10(1921) 代勸堂分火
頭屋鄉
五聖宮 光緒 2(1876) 代勸堂過火警醒堂
曲洞宮 大正 9(1920) 苗栗市玉清宮分火
明德宮 道光22(1842) 拓殖守護神
昭和19(1930)
改為鸞堂 扶鸞闡教
東善堂 明治34(1901) 代勸堂分火
頭屋鄉
永春宮 咸豐11(1861)
明治33(1900)
復善堂分火
宣善堂、信善堂、海堂

濟世宮 昭和 3(1928) 自設鸞堂 同善寺、濟世堂
文德宮 明治29(1896) 代勸堂分火
玉衡宮 明治34(1901) 代勸堂分火大洞堂
雲洞宮 明治31(1898) 自設鸞堂
施勸堂 受宣善堂及
育化堂協助鸞務
公館鄉
關帝廟 嘉慶22(1817) 拓殖守護神吳琳芳拓殖石圍墻崇祀
聖安宮 民國70(1981) 私壇
西湖鄉
德龍宮 明治35(1902) 代勸堂分火樂善堂
聖靈宮 民國61(1972) 烏眉紫雲寺分火德教堂
天福宮 大正 2(1913) 由鸞堂合堂奉祀
崇德堂、重華堂
、警化堂合祀
宣王宮 道光20(1840)
明治33(1900)
代勸堂分火修省堂
顯化宮 乾隆12(1746)
民國57(1968
改建鸞堂 輝善堂
銅鑼鄉
武聖宮 道光24(1844) 拓殖守護神
宏善堂 大正 7(1918) 自設鸞堂
樹泉寺 光緒初年
曾為佛寺 民國34 年
(1954)增設鸞堂
寺堂同宇
又名法尊堂
九湖武聖廟 乾隆16((1751) 拓殖守護神
勤善寺 明治42(1909) 代勸堂分火勸善堂
明新堂 光緒20(1894) 九湖修德堂分火
至倫宮 明治41(1908) 自設鸞堂 由明新堂協助鸞務
三義鄉 關聖宮 道光26(1846) 自設鸞堂 善和堂
大湖鄉
萬聖宮 光緒14(1888) 拓殖守護神林朝棟撫番崇祀
聖衡宮 昭和 7(1932) 自設鸞堂 宣化堂
南昌宮 大正12(1923) 拓殖守護神
光緒15 年(1889)黃南球
拓殖南湖地區崇祀
聖安宮 民國85(1996) 私壇 自桃園移入
獅潭鄉
靈洞宮 昭和17(1942) 自設鸞堂
宏化宮 昭和10(1935) 頭屋明德宮分火
玉虛宮 光緒20(1894) 自設鸞堂 演正堂、醒世堂
南衡宮 光緒2(1876) 大湖萬聖宮分火
三灣鄉
文衡宮 嘉慶13(1808) 拓殖守護神
南天宮 大正12(1923) 自設鸞堂
5
三灣鄉 關帝廟 道光年間 拓殖守護神
南庄鄉
崇聖宮 明治37(1904) 頭份感化堂分火育化堂
文武宮 咸豐 5(1855) 拓殖守護神
民國37(1948)
開始扶鸞闡教
三聖宮 大正11(1922) 頭屋永春宮分火
勸化堂 明治34(1901) 鸞堂 與代勸堂有關
陸、苗栗縣的鸞堂信仰
一、扶鸞又稱扶乩。在中國民間是相當古老的道術,明清時期流行於文
人士子中。臺灣民間的宗教信仰,開堂扶鸞的「鸞堂」活動,於清
末日治初期開始盛行。中日甲午之戰後,日人佔領臺灣,遭遇臺民
頑強抵抗,各地戰火頻仍,加上疫癘侵襲,導致人心惶惶,社會杌
隉不安,地方有識之士認為這是遭逢末劫,人力難以挽回,遂紛紛
設堂扶鸞,祈求神明垂降示方救世。另外,當時扶鸞戒煙(鴉片)
之風盛行,也是鸞堂活動活躍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鸞堂的宗教活動,日治時期雖受西來庵事件的影響,遭遇打壓,但
在臺灣光復後,頗為盛行,成為民間鄉土宗教的主流。昔日參與鸞
堂活動的人員稱「鸞生」,大多為讀書人,他們認為扶鸞活動是孔
子聖道的呈現,並借神道力量,宣揚儒家倫理道德。即所謂「以儒
為宗,以神為教」,故也稱「儒宗神教」。主祀恩主公,有些學者稱
為「恩主公崇拜叢」或「儒道教」。日治時期,日本警察的調查報
告,則稱為「降筆會」。
三、鸞堂崇祀的神明,頗為複雜,不過臺灣的鸞堂信仰,在清末發展出
三恩主崇拜之後,至今仍為各地鸞堂的主要崇祀群。恩主公的崇
拜,在日治大正年間,產生由三恩主擴張為五恩主的現象。
四、苗栗縣與鸞堂相關的關帝廟,由其創堂的緣起,大致可分下列三類
(1)新竹芎林飛鳳山代勸堂分火或過火11 座 (2)各地宮堂分火7 座
(3)其他鸞堂23 座。
五、日治時期,新竹鸞堂的三大系統,對苗栗地區的鸞堂信仰,影響深
遠,而且帶動苗栗的鸞堂有如雨後春筍,紛紛創設,考其原因,大
致是(1)扶鸞戒煙之風盛行;(2)地緣關係,日治時期竹苗劃為同一行
政區,距離也近;(3)同為客家人,語言溝通上不成問題;(4)代勸堂
創立後,廣為培育乩生,這些乩生回鄉後,紛紛開堂,藉以提昇社
會地位;(5)當時民智尚未大開,鄉民遇到難以解決的困惑、災劫、
運勢、疾病等,走投無路之餘,只得藉助扶鸞來化解或指示迷津。
五、早年苗栗地區的鸞堂,多由地方仕紳和文人共同合力創設,鸞
6
堂的地點,頗多也是文人書房,如修省堂(雲梯書院)、大洞堂(象
山書院)等,書房教師或學生往往充任鸞生,地方仕紳與領袖階層,
大多是鸞堂的信徒。學者王建川認為,這些仕紳在參與鸞堂信仰活
動時,不但得到個人心靈的滿足與文化權力,也保存客家人的文教
傳統與漢學知識。
六、苗栗地區的鸞堂信仰,近年,由於社會型態及價值觀的改變,加上
扶乩人才凋零,不少鸞堂已停止扶鸞活動,轉型為地方角頭大廟,
並增奉其他神旨,以應各界信徒不同的要求。廟中行事和廟會活動
等信仰型態,朝更多元的面向呈現。扶鸞的主要活動包括勸化、宣
講與濟世,現在仍持續辦理扶鸞活動的鸞堂,多數已將勸化及宣講
的比例降低,偏重「濟世」活動,為信徒解惑、施藥、協尋、擇日、
問卜、制化等。不過多數宮堂對社會公益事業及慈善救濟活動,仍
然不遺餘力,充份反應民間充沛的社會力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